郊庙歌辞·五郊乐章·青郊迎神
唐乐府
缇幕移候,青郊启蛰。
淑景迟迟,和风习习。
璧玉宵备,旌旄曙立。
张乐以迎,帝神其入。
惊蛰,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在经历过立春和雨水之后,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到了这一天会越来越深刻的感觉到“春天来了!”的感觉。
此前,动物入冬多藏伏于土中,不饮不食,古人称之为“蛰”;到了“惊蛰”,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顾名思义,“惊蛰” 是指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期,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从科学的角度讲,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有谚语云:“惊蛰过,暖和和,蛤蟆老角唱山歌”,“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意思就是惊蛰日前后听到雷声是正常的,风调雨顺,预示着这是一个好年景。
拟古
陶渊明
仲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君情定何如?
在惊蛰时,一些地区流行着祭白虎、吃梨、打小人、吃烙饼的习俗。
祭白虎是惊蛰的特色活动,白虎在民间传说里除了是守护一方的神兽,也掌管着中国的民间的口舌、是非。在神话传说里白虎一直是张着大嘴的样子,所以它会吃人。在惊蛰这天,白虎就出来觅食,要是有人不小心犯了多口舌、议论别人是非的罪,就是触犯了白虎,白虎会降罪给这个人,让他一年都倒霉。因此人们为了自保,会在惊蛰那天祭白虎。
"惊蛰吃梨"是民间流行的习俗,因为“梨”与“离”谐音,有远离的意思。惊蛰又是昆虫苏醒的时候,农民在这天吃梨据说可以让虫害远离庄稼。而且惊蛰的时候天气干燥,吃梨可以清热去火,这样一举两得的习俗非常受大家欢迎。
打小人也是惊蛰的习俗,以前大家相信一些不干净的东西,都是和昆虫一样生活在阴暗的角落里,一开始大家是拿着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驱赶这些不干净的东西。后来就发展成木拖鞋拍打纸公仔,称为“打小人”。
吃烙饼是山东的习俗,在惊蛰的时候人们用粮食烙饼,祈祷今年的粮食可以丰收。
惊蛰 左河水
一声霹雳醒蛇虫,几阵潇潇染紫红。
九九江南风送暖,融融翠野启春耕。
所有这些遍布各地的风俗,虽然千变万化,不尽相同,但大都反映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渴望,以及那颗掩饰不住的吃货的心!除此之外,民间还流传有惊蛰吃蛋的说法,据说是因为惊蛰这一天要祭祀白虎,而白虎通常都是血盆大口,獠牙外翻的形象,人们只好以蛋喂食,饱食之后的白虎自然就不会伤人了。而经过演变,当初喂给白虎的鸡蛋,如今变成了人们自己享用的美味佳肴,说到底,还是要吃!
不过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惊蛰吃梨应该是最流行最普遍最为普罗大宗所接受熟悉的习俗了。春回大地之时,气候往往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生梨,性寒味甘,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所以梨特别适合在这个季节食用。同时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吃梨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惊蛰
非亚
傍晚,七点,窗外的雨,闪电,把一切都照亮了,之后是雷鸣,春天的雷,第一次的雷鸣,又清脆,又突然,我听见了,惊奇,兴奋,跑到窗下,我只是想看看,冬天之后天空打雷的样子。风刮着,雨更大了,淡绿色的垂帘也飘了起来,而我回过头,在昏暗的房间,好象看到一个满脸怒气的人跑到了我们中间,粗野,高大,穿着陈旧的蓝布衣,仿佛在说:“我从冰凉的海底和岩石浮上来,进入到空旷的夜晚,云,把一切都弄脏了,当人们从门扉紧闭的冬天里出来,风,把他们的头发全吹乱了……。而我,宁愿在山顶呆着,以便我,可以从一个地方滚到另一个地方,我唱歌,跳舞,扭着屁股,那怕在大庭广众下出丑又怎样呢?我可不想像你们,在难得的春天面前还保持风度和沉默”。四月初了,雨还在下,我想起两天前回乡下时的情景:地上湿漉漉的,在通往郊区的路上,又肥又好看的南瓜苗,从菜地里,长了出来,一大群燕子,划着弧线,另一些,一字排开,像一群,等着某种活计的乡下人,正站在高高的电线杆上,它们飞,鸣叫,脑袋东歪西扭,快活得把路上的我们忽略成空气,仿佛在说,“多美,多棒,多好的季节啊,这么多虫子,从地里冒了出来,吃都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