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既需要理论阐释和逻辑论证,更依赖历史解答和实践检验。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选择的百年历程中,我们探求奥秘、寻找答案,不难发现: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与品质优秀,是前提;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并科学运用,是根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提供实践舞台,是关键。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由可能到现实,内蕴着中华民族近百年发展的历史辩证法,联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思想喻花,实践谓火。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之花”点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之火”的盛大奇观,在近百年中华大地上辉煌上演,构成人类发展史上精彩夺目的篇章。这一由五四运动发端、贯通中国百年历程的盛大奇观,内蕴着社会变革的历史必然性,展现出实践推进的强大穿透力,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和中华民族的面貌,有力诠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科学理论品质及改造世界的旨趣,适时传入中国并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选择,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有着坚实基础
19世纪40年代,两件事情的发生具有重要标识意义。一是在东方古老中国大地上,鸦片战争的炮声彻底击碎了“大清帝国”的安宁和“天朝上国”的美梦,中华民族由此滑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开启了近代以来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另是在西欧资本主义工业化背景下,孕育诞生出一个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扬弃传统思维和既有观念、进而影响并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伟大思想,这就是以唯物史观为发端并奠定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此后近80年间,中华民族为救亡图存而前赴后继奋起抗争,走过一段充盈着血与泪、贯通着生与死、裹挟着悲与喜的难忘岁月,而马克思主义也在与各种思潮的斗争中从小到大、由弱至强,经历了由理念到行动、从知识界走到工人中间、从西欧故土走向世界的发展历程。让人难以预料的是,两个远隔万里、看似无所关联的历史性事件,在延展推进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却实质性地相遇了。依然艰难前行并孜孜探求道路的中华民族,与代表先进理念并具有思想引领作用的马克思主义,一旦在那个特殊时间和空间相遇,立刻就生发出意想不到的效应。实践接纳思想并得到思想引领,思想指导实践并得到实践检验,由此奏响起一曲恢宏的时代强音。
为什么马克思主义能够跋山涉水、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它有怎样的历史穿透力和空间适应性?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在众多社会改造学说中脱颖而出,能够在中华大地上扎下根来?究其原因:一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科学、优秀,涵纳巨大的思想力量,既能统揽并解决所处时代的社会问题,又具有跨越国度、超越时空的理论魅力与价值;二是深陷苦难又渴盼独立与幸福的中华民族,苦苦寻觅救国道路和救民良方,亟需科学理论的启迪引领,亟需具有统摄力的思想来凝聚人心并指引方向。
从马克思主义自身来看,毫无疑问,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立于人类思维制高点上的科学创造。它汲取前人已有的思想成果,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揭秘社会生活基本事实,探寻并揭示社会发展的内在本质与必然联系,在历史与逻辑、运行与结构、现实与未来的联结统一中,创造性地呈现出人类社会由低到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由隐到显、社会形态由资本主义必然向社会主义过渡并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的完整而清晰的发展图景和演化路径,以本质联系和规律引导的实践力量、概念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的逻辑力量,为无产阶级前途、资本主义命运、人类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昭示出未来。尤为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是诉诸行动并志在改变和创造的实践哲学,它将“改造世界”的抱负与追求鲜明地写在自己的理论旗帜上。在马克思看来,“以往的一切哲学都是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
从中国当时状况来看,毋庸置疑,五四运动时期的中国依然徘徊在十字路口。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面对向何处去、走什么道路、怎样救亡自强的时代课题和严峻考验,虽经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奔走呼号、上下求索、抛头颅洒热血,但中华民族却长时期未能摆脱灾难深重、被动挨打的局面。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归于失败,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中败北,维新变法仅存百日就惨遭镇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帝制并建立民国,但最终仍未能避免封建复辟和军阀混战之结局。在实践层面,历次斗争失败的事实表明,旧式农民起义和封建统治阶级的自强,不能解决中国救亡图存的问题;资产阶级改良派或革命派的努力,难以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封建主义的回头路已走不通,资本主义道路也难走成。在理论层面,从洋务运动到新文化运动,西方哲学社会科学逐渐被翻译介绍过来,促进国人开始用现代社会科学方法来思考研究问题;许多团体和派别宣扬或尝试过各种主义和思潮,如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或先或后,或长或短,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走向何方的前途与命运问题。
正是在此种背景和条件下,凭借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及其影响,凭借五四运动的需要与推动,马克思主义由最初传入中国的诸多思想学说之一,迅即脱颖而出,引发广大先进知识分子的关注。而背负着人民期待和民族希望的中国共产党,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明确将马克思主义奉为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李大钊,仅在十月革命之后到五四运动时期两年时间内,就连续撰写发表数十篇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的劳苦大众立场和阶级分析方法,马克思主义反抗剥削压迫的斗争精神和追求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对于渴求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中国人民,对于以推翻“三座大山”、拯救民族危难为己任的中国共产党,可谓是高远的视域与全新的境界,必然引发强烈共鸣和精神震撼。这样具有震撼力和感召力的思想理论,数十年寻觅而不得,迷茫挣扎中见曙光。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
如此来看,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前后,以一种崭新的姿态降临到中华大地,绝非偶然。偶然之中有必然,恰如马克思所说:“在表面上是偶然性在起作用的地方,这种偶然性始终是受内部的隐蔽着的规律支配的。”经十月革命验证并显现威力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莫大的希望。“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取决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马克思主义适时传入中国并与先进政党结缘,预示着古老民族踏上了希望之路,开启了新的历史征程。马克思主义站在了“深刻改变中国”的历史起点上。
中国共产党正确对待并科学运用,持续深化与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成为现实
思想的威力是巨大的,但思想毕竟不能直接作用于现实。马克思主义对解决中国问题是否管用,能否承担起改变中国的使命,必然要面对诸多问题与挑战。其中,既有客观方面的制约因素,也取决于主体的态度与主观上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发挥作用的现实困难在于,一是形成于西欧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理论学说,犹如一颗种子或幼苗,一旦种植或嫁接到有着较大差别的东方土壤,会不会水土不服,成长受阻;二是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具有强大的韧性与同化能力,马克思主义初来乍到,它们能否相处以及怎样相处;三是中国人对马克思主义还很陌生,中国共产党内部真正了解的人也还在少数,用以指导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能否运用得当,其价值实现会不会受到损伤。困难及担忧远不止这些,种种情况表明: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所具备的可能性,在中国这个异常复杂的东方大国及其社会现实面前,还十分脆弱,还相当稚嫩。马克思主义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使用这一思想武器的政治团体和社会力量,在于用来武装自己并奉为指导、深得人民拥护与信赖的先进政党。
中国共产党无所畏惧地挑起了这副重任。依赖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在思想上有了科学指引,在行动中有了正确方向;依靠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有了能够扎根中国的组织土壤,有了可以改变中国的主体力量。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倾注热情与智慧,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集聚共识与创造,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坚守责任与使命,不断提升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命运之间,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现实之间,中国共产党倾力联结贯通起来,在二者之间架设起一条通达桥梁,为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发挥作用以至深刻改变中国,坚持不懈地创设环境、创造条件、创新机制,始终如一地积聚力量、推动实践、促进成长。
一是正确理解,树立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对马克思主义,我们起初知之不多、了解甚少,尤需加强学习、认真领会,尤需把握精神实质、掌握立场观点方法。恩格斯强调:“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对待。”把马克思主义当作科学来对待,是以正确理解为前提,只有正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才能发挥作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才有必要条件与可靠保障。一切远离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的做法,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大敌。在我们党的历史上,王明等人动不动“拿本本来”,以“本本”上的“条条”裁剪活生生的现实,教条主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果招致中国革命一度失利。中国共产党在推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过程中,历来高度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真学习、准确理解与坚定信仰,坚决同一切背离马克思主义本质要求、贬损伤害其声誉和作用的言行进行斗争,坚决反对并清除教条主义、实用主义、经验主义、修正主义及其种种变异,有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上的迅速传播及不断增强的广泛影响。
二是灵活运用,让马克思主义扎根于中国具体实际。正确理解必然走向灵活运用,灵活运用是正确理解的延伸。空喊对马克思主义敬仰的口号,不去也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这不是马克思主义本意所在。应用马克思主义,就要联系中国国情和具体实际、联系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联系中国客观条件和现实任务,这种联系必须是灵活地而不是刻板地、辩证地而不是教条地、具体地而不是抽象地,在紧密联系中走向实践领域、走入应用过程、走进问题解决之中。如在武装夺取政权、推动社会变革的方式与道路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立足于西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主张在工人聚集的中心城市进行反抗斗争,俄国十月革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以城市武装暴动的方式取得了胜利,是不是中国也必须这么做呢?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没有受限于已有的论述和实例,而是具体分析中国小农经济如汪洋大海、城市工人力量相对薄弱的情况,从中国革命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实行并成功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灵活运用、创造性运用。
三是科学践行,使马克思主义始终伴随时代前进。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哲学,强调实践对于认识的优先地位和决定作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根本的,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运用到实践当中,让理论自身得到检验的同时也推动实践深化发展。中国共产党科学践行马克思主义,探索解决中国问题的办法与途径,促进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层面进展到实践层面,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沿着正确道路向前发展。我国从摆脱经济近于崩溃及动乱动荡局面起步,仅仅在40年时间里,就推动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使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科学践行马克思主义所产生的巨大效应,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中得到充分彰显。
四是创新发展,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永葆青春活力。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能够永葆其美妙之青春,是因为“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中国共产党深谙此中道理,从接触马克思主义那一天起,就未敢丝毫懈怠,未存坐享其成之心,始终致力于坚持与创新的结合、继承与发展的统一,致力于总结实践经验、集聚人民智慧、提炼升华认识,不断以新的认识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从马克思主义出发,我们党的思想进程沿着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实践进路,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构成内在统一、一脉相承的创新成果体系,使马克思主义血脉得以延续深化,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更加巍峨壮观。
以对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解、灵活运用、科学践行与创新发展,在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由可能逐渐成为现实,实现了理论指导实践的巨大成功。我们党开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重要标志性成果。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让古老中国改天换地,这是中华民族近百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基本结论。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实践进程,内蕴着中华民族近百年发展的历史辩证法,联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
一种理论影响一个民族的发展、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最为典型、最具代表性。在近百年历史发展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呈现思想威力的最适宜场所,中华民族从马克思主义那里获得了最先进最科学的思想引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携手创造了载入史册的奇迹。而这一切,幸于先进政党的担当与追求,缘于人民群众的期盼与觉醒。依靠中国共产党的运筹帷幄与战略统领,依赖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与倾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登上了宏阔而崭新的舞台,呈现出特有的魅力与精彩;中华民族在悲怆迷茫中找到前进的方向,在艰难探索中踏上正确的道路。
在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实践进程中,内蕴着中华民族近百年发展的历史辩证法,凝结为主体选择与客观必然的统一、可能趋向与现实呈现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量变积累与质变跃升的统一、发展阶段性与发展连续性的统一。这一系列辩证统一,连同理论与实践、理念与行为、政党与民族、人民与国家、目标与道路的内在联系,构成中华民族近百年发展历史辩证法的丰富内容。概而言之,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主体的自觉选择与目标追求。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是在社会历史舞台上活动着的有意识、有追求的人(或人的群体)。“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的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主体的意志影响社会发展进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历史前进的方向。近百年中华民族发生的历史性变化,以一代代中华优秀儿女顽强拼搏、英勇奉献为代价,融入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发奋图强、实现复兴的群体意志,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亿万人民矢志不渝探索、坚韧不拔奋斗的结果。二是客观进程的内在规律与必然趋向。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汇入了人的意志与活动的历史发展,自有其客观轨迹和现实脉络。一个民族走什么道路、选择哪一种社会制度和体制模式去发展自己,主要取决于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基础、阶级阶层构成,以及历史文化特征、社会综合背景、内外联系交流等。我们历经艰难探索,走上追求社会主义前途、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漫长征程,是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中华民族的百年变迁,遵循着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呈现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的历史辩证法,还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双向互动过程中得以呈现。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后来人,中国共产党人面对时代发展带来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挑战,没有苛求马克思恩格斯为解决他们去世之后产生的问题预留锦囊妙计,没有躺在已有的理论成果上以不变应万变,而是勇敢面对、探寻解决途径,在实践中推动理论创新。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守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发展要求作出了新的理论创造,成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辉煌篇章。
从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中国共产党诞生启航,到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整整走过一个世纪的历程。回望过去,我们深为庆幸、深感自豪、深受鼓舞。眺望未来,我们满怀信心、满怀期待、满怀憧憬,底气来自于: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而且更加丰富了,已汇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更加贴近与符合中国实际与未来发展宏伟蓝图;中国共产党依然是我们的主心骨和坚强领导核心,而且经过革命性锻造和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有了显著增强,自身更加坚强有力;我们依然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这条道路渊源深厚并历经检验,被实践确证为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及未来中国奔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康庄大道。“战斗正未有穷期”。马克思主义深刻改变中国并未结束,而是正在进行、仍将持续,它从荆棘丛生的历史深处走来,正阔步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