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分享
01叶艋玮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后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29位与习近平一起下乡的知青、村民、社会各界人士的采访实录的形式,全面展现了习近平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学习生活的经历,讲述了他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的历练故事,是我们广大党员锤炼党性、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是我们广大青年坚定信念、立志成才的鲜活教材。通过学习,我有三点感受。
青春应以学习为阶梯。习总书记把学习当做一种精神追求,有强烈的学习欲望,始终在如饥似渴地学习。去梁家河的时候,他带了两箱书,接他的村民看着两个箱子小,拎上就走,结果很沉,这才知道里面装的是书。他总是在争分夺秒的学习,白天劳动,晚上在煤油灯下看着砖一样厚的书。习近平在学习的时候,善于对比不同的版本进行学习,比如在学习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的时候,还把钱穆和吕振羽的有关著作一起研读,相互对比,相互印证,从而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作为一名团干部,我认为,青年成长的阶梯是学习,我们一定要把学习当做一种政治责任,当做一种精神追求,积极向书本学、向实践学、向群众学,广泛涉猎,深入思考,努力提升综合素质。
我们当代青年应当把吃苦当做一种历练和磨炼,在勇于吃苦、敢于吃苦、善于吃苦中锤炼意志,增长才干,努力使自己成长得更快、更好。
02 张晶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青年有理想,国家才能有希望,青年有信念,民族理想才能实现。七年的知青岁月将青年习近平于黄土高原和基层百姓深深融合到了一起,其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和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促使他在大学毕业后果断走向穷困人民、走进基层百姓,选择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
青年习近平从破旧的农村通过苦干实干走进繁华的大都市,大学毕业后又从繁华的大都市主动回到农村,其青春再次绽放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是我们学习的光辉楷模和榜样。这是有大抱负、有大气魄、有大本事、有大勇气、有大责任感和大使命感的人,才能做出的选择。
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以坚强的意志克服了当时的严酷考验与巨大困难,准确把握了当时的时代际遇与历史潮流,在艰难的岁月里爱学习、能吃苦、有追求、办实事、重辩证、敢担当,充分体现了强烈的历史担当精神和鲜明的创新创业精神。习总书记七年的知青岁月告诉我们当代青年要树立与这个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勇于担当这个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励志勤学、刻苦磨炼,敢为人先,将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争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见证者和全程参与者,争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实践者和奋力开拓者。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我们要像他那样,树立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刻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丰碑上。”
03 迪娜尔·巴哈别克
心得体会
在这一暑假我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本书是中央党校策划组织的系列采访记录,主要是为了讲好习近平总书记的故事。
这本书里我了解了他的很多光荣事迹他是第一位出生和生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最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什么职位都算是干过。
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上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积累经验,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在这段历史中我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艰苦生活和成长继承,我更加全面历史的了解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过去和现在,更加全面了解了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是党中央的重要核心。全党核心的地位的重大意义从而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写这本书的初衷,他们组织记者深入基层一线,对当年与习近平总书记同吃同住劳动的乡亲和知青们进行面对面谈访,我读着相亲们知青们当年的故事,他们的记忆依然那么清晰说起来依然那么激动,想起来依然那么幸福。
他们述说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多年前珍贵的记忆虽然沉淀在流年岁月之中但绝没有褪色。在我心里习近平总书记是一个伟大的角色,值得我们去尊敬。
04 迟名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笔记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一个勤奋好学、一个艰苦奋斗、一个脚踏实地的人民领袖。
总书记用自己的七年知青岁月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吃苦是每一个心怀梦想的人的必修课,艰难困苦如果不能打败你,那么它一定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就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作为一名知青,总书记敢作为,有担当,能做事,百姓需要什么,他就做什么,凭借自己的脚踏实地做出了一番成绩。总书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知我们,即使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都不要放弃,不要消沉意志,要相信希望就在前方,要学会苦中作乐,要有上进心。
作为一名中医青年,我们要向总书记青年时代那样,树立起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把无悔的青春奉献给祖国的中医药事业。
05 陈慧君
过关斩将——读过“四大关”有感
在梁家河村插队时,与习近平总书记一起的知青们经历了“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跳蚤、饮食、劳动等,这些对于长期生活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可能并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对于一个正在经历家庭变故,社会排挤的未经农事的未满十六岁的少年来说,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因为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些在农村看似稀松平常的,对于他们来说,就是一个个关卡。
但是在梁家河村的知青们不怕输,也不服输,他们向农家人请教,向他们学习种地,学习“杀”跳蚤,学习如何劳动,即使有时候因为劳动累了,也不放弃劳动。
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种或简单或困难的麻烦,其实麻烦是易或难,并不可怕,关键是如何解决麻烦,困难一直放在那儿,即使不特别困难,到最后也会变的相当困难,只有当困难还是一个“小雪花”的时候,积极解决掉,才不会越滚越大!
在成长的路上,累了,可以选择休息,但不能选择停下来;遇到难题,可以选择试探,但不能选择放弃。
只有走过,试过,才知道这只“鞋”合不合适自己。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就如爱因斯坦告诉我们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想要有一个好的未来,就因该乘着年轻,好好的拼一拼,闯一闯。
06 范琛
读《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心得感悟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陕北七年正是习近平总书记“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人生第一站,是他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今天我们重温那段岁月,系好第一粒扣子对我们来说依然意义重大,新时代下我们应当树立自己的正确人生观,走出自己的人生道路。
“文化大革命”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一场政治运动,是那个年代无法回避和逆转的社会潮流。习近平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去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当踏上知青专列开往延安时,车厢里一片哭声,大家都难舍难分、痛哭流涕,而习近平总书记这个时候反而在笑,因为相比当时的北京,陕北这个地方是一片政治相对平稳的土地,正是因为她的包容,培养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陕北是个福地,就像人的胳膊弯儿似的,形成了一个怀抱,给予了来自北京的城里娃娃们最淳朴最温暖的慰藉。
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少不经事的15岁少年只身来到闭塞而荒凉的黄土高原,待在屋里就是昏暗的窑洞,出门就是漫山遍野的黄土,他是年龄最小的知青,插队的陕北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之一,却是插队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极少数人之一!“再糙的饭近平也吃得香,再穷的人近平也看得起” , 有的年纪大的农民说,“近平是我们农民的儿子”;年轻人则说,“近平待我们就像兄弟一样”。习近平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
07 高子奥
读书笔记
人要成长,要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首先要有使命感,其实要有辩证思维方式,这就要求我们从多方面考虑问题,除此之外,我们遇事还要做到有定力,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肯读书善学习。人生这条道路上,时光将我们从青涩渐渐打磨成熟,每一个路口的抉择,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们的方向,不求旁人眼里的是非与否,只求自己的内心无愧。习总书记当年被扣着“黑帮子弟”的帽子,好不容易有了上大学的机会,他却依然想念着像梁家河一样穷苦的老百姓,他申请下到基层,他说:“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 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我们善读书没有错,但我们要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把书里的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这是习总书记教会我们的道理。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内心,不被功利荣誉蒙蔽双眼。中国自古以来,不管盛世衰世,不管坏境多么荒谬,总有悬壶济世的良医出现,总有“邑有流亡愧俸钱”的良吏出现,这是我们民族生息绵延的脊梁。我们沿着这些人的脚步坚实地走下去,在艰难困苦中寻找和实现人生的意义。不管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还是国家干部,都能为人民服务,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材!
08 李可鑫
读书笔记
怀揣着对大大的好奇与敬佩的拳拳之心,我试着去打开那本关于大大的人生经历,原来你是那样一个大大:那般完美,那般迷人,那般令人敬佩,又是那般令人移不开眼,仿佛刹那间又见那个翩翩少年,手持一本书卷,在昏暗灯光之下,那面庞神采奕奕,那眼神熠熠生辉。
同行的伙伴一个接着一个离开了,有的上大学,有的当兵,都各自奔前程逃离那片贫瘠的土地。只有你,只有你仍坚守着那片黄土,那片黄土之上的那群可爱的人。你说,你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你要把根扎在你爱的黄土之上。你最懂农民需要什么,你也在竭尽全力的帮助你的农民,修沼气池,修厕所,打水井,打坝地等等。但凡你所想到的,农民需要的,你都事无巨细的完成。我看到了你的那颗心,那颗真诚热爱那片土地那群人的赤子之心。
我没有那么幸运亲眼见见当初那个翩翩少年,但是在我心中会永远存在那么一个少年,那般淡然,那般从容不迫,那般宽容,那般热血,我也永远不会忘记那么一个老人,那般亲切,那般让人深爱。余生将以你为标,风雨无阻的追寻你的神迹。
09 邵楠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一个不谙世事的青涩少年,从北京来到贫瘠的黄土高坡,面对这样恶劣的生存环境,很难马上适应。但习近平很快融入,和乡亲们打成一片,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成了一个好榜样。
吃苦可能会让懦夫垂头丧气,也会让勇者昂起头,迎接生活的挑战。习近平选择了与乡亲们一起,在劳动中成就事业。他对同住一孔窑洞的雷平生说:“我1974年不上大学了,我到梁家河毕竟好几年了,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助老百姓做点事。”他与老乡们同呼吸,共命运,尽自己所能,改善农村环境,带领乡亲们与命运抗争,为大家争取美好生活。
习近平酷爱读书,他勤奋好学,到了夜以继日的程度,有个针缝都要读书,抓紧一切时间学习。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十分难得。他读书时还很注重分析对比,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查阅书籍,不断扩展阅读书中的知识。
回望那段艰苦的岁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正是陕北这段艰苦的生活,锤炼了习近平坚韧不拔、自信开朗的性格,让他成为在磨练中成长起来的领袖。
10 张晓林
《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1969年至197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村插队期间,同乡亲们一起劳动、生活,和乡亲们成了一家人。作为知识青年,习近平有文化,有思想,敢担当,能做事。任梁家河村支书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设沼气池,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办了铁业社、代销点、缝纫社以及磨坊等,切实解决了村民们的生产生活问题。当年与习近平一起劳动、生活的知青和村民们,讲述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梁家河村民说,“无论近平当年是我们村的支部书记,还是现在全党的总书记,他的心一直都在我们老百姓中间。”
七年知青生活,决定了习近平总书记完全能够回答好、解决好“当代中国之问”。究其原因,其一是感情最深。与人民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的生活经历,使得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群众的衷心支持中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二是国情最清。习近平总书记从梁家河这一学校“毕业”后,基层是什么样、群众在怎么想、事业该怎么干在他心中都清清楚楚。其三是积淀最实。习近平总书记知青时期的学习、阅读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进行的,而是在广阔天地中,与学习“无字之书”同步进行的。
通过学习,我心里对习总书记充满了崇敬和爱戴之情,他以实际行动践行群众路线,带领和团结广大群众奋战在脱贫攻坚的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