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

办公室信箱

导师引领“水”计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五行计划 > 导师引领“水”计划 > 正文

【青马书香】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读书心得(二十一)

时间:2020-08-16    点击:

杏林青马工程开展了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选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哲学导论》四本书籍,导师们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书籍发放到学员手中,流露着导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让青马学子在疫情期间接受思想的洗礼。 

张余威导师为导师组学员选取书目为《马克思与信仰》。  

导师简介

张余威,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副研究员,学校人事处处长。长期从事人事管理、师资队伍建设、办公室业务等工作。在省级国家级期刊上发表15篇专业及研究论文,主持、参与完成了10项省级以上教学研究、人事管理、办公室业务等课题,参编学术著作4部。  

读书感悟

《马克思与信仰》观后感

张余威导师组 王晨  

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0年不平凡的历程。党带领人民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党领导人民凝聚力量使国家富强,今日的成绩使广大人民更加坚信中华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更加坚定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正在完成前无古人的伟业。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加需要信仰的支撑与引导,使我们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坚定步伐,明确前进的方向。  

在坚守信仰中明晰前行的方向。信仰是连接现在和未来间的桥梁。缺失信仰,对于一个党员意味着背叛;对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则意味着失去事业的根基。  

在坚守信仰中推动事业的发展。信仰是一种崇高的精神,代表着一种责任和付出。党的历史是为了民族利益而奋斗的历史,没有这样的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就没有一切。伟大的事业需要汇聚几代人的奋斗和奉献,拥有坚定地信仰,才能内心坦荡地对待利弊得失,才能义无反顾的向着目标前进,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身融入伟大事业的价值。  

信念的传承离不开青年人。而真正坚定的信仰是在实践中锤炼形成,是在实践中绽放光彩的。因此,青年人传承信仰就要体现在扎扎实实的行动中、体现在立足岗位的奉献中,用信仰的力量结合扎实的行动来实现最终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我们应勇于改革,锐意进取,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领导的质量。服从分配,团结同学,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大家、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学生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我希望能在自己有一天去世的那一刻,一无所有之时我能带走美好幸福礼品“共产党信仰”!  

无论历史如何变迁,对信仰的丰富和完善,对信仰的忠诚和实践,保持先进、纯洁和优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如磐的根,不变的魂。  

马克思与信仰

张余威导师组 阿卜杜  

陈先达先生写的这本,“马克思与信仰”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是信仰,什么是马克思信仰。读完这本书我对“马克思”,“中国马克思”和“别的马克思”有了正确的认识,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信仰需要理由。马克思主义者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有理由。迄今为止,在当代世界,马克思主义对于立志改造社会、改变世界的人来说,最具有理论说服力和理想吸引力。在人类历史上,有哪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这样为人类,为全世界被侮辱、被压迫的人类、民族谋利益谋解放的学说?有如此合乎逻辑的最具理论说服力理论论证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信仰的前提和支撑。理论要能说明当代世界问题、说明中国现实问题。而要能说明当代世界问题,就必须坚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能说明中国现实问题,乱花迷眼,往往会因为迷茫而导致理想破灭。摧毁理想信念的是信仰动摇,摧毁信仰的是理论动摇,而理论动摇的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造性本质和运用缺乏理解。实际上,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现实之间并不是直线关系,而是有个重要联系环节,这就是实践,是依据时间、地点和条件变化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不能文本中的每句话都必须照着做,也不是文本中没有说的话不准做。如果这样对待文本,文本就变成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发展的紧箍咒。  

马克思主义内容科学丰富,犹如一座巍峨的大山。攀登者们必须以毕生之力研读并学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任何浅尝辄止者,都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理论素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大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必须真信;要真信,必须真懂;要真懂,必须真学、真用。在理论主体的塑造中,学、懂、信、用是不可分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本质特征。  

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自己信仰的宗教是不能批评的。马克思主义不仅批判世界,而且提倡自我批评。一个郑重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有自我批评勇气,有改正错误勇气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一贯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共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最大的优势。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对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具有战斗性,还能够审查自身理论阐述的真理性和说服力。一个只能接受点赞而不接受批评的共产党,不是成熟的共产党;一个只讲蛮话,讲硬话,不准对自己观点质疑的人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性表现为勇于坚持真理,敢于实事求是。乌云难以蔽日,真理不怕反驳。  

而我们五年作为当代青年,更应该从自身出发,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合格的接班人和传播者。  

怀揣信仰,走向远方

张余威导师组 杨旭  

在当代的中国,信仰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得不谈的话题,那么究竟什么是信仰?在读过《马克思与信仰》之后,我好像懂了。  

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仰可以是虚无缥缈的,也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信仰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古人因对大自然知之甚少,所以他们以虚无缥缈的神仙为自己的信仰。在抗日时期,许多有志之士以共产党为自己的信仰。现在由于物欲横流,一些人以金钱为信仰,认为钱是万能的,这些人人因钱,失去了人之初时的善良。因为钱,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良心。因为钱,遗失了珍贵的友情。因为信仰钱,地沟油才会横空出世,瘦肉精才会半路杀出。由此可见,一个人的信仰是多么重要,他能指引你明确的道路。如果你信仰的是梅花,那你便会拥有高洁的气质。如果你信仰蜡烛,你便会拥有付出的精神。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载体,信仰和文化是分不开的。我们国家没有明显的宗教信仰,但我们骨子里有着对某种主流文化的依托。如儒家、道教、佛家、法家等,自詁以来,这种文化信仰就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到了现当代,我们的文化信仰, 我们的主流文化精神也在不断的更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国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其精神生活越来越贫乏了,有些国人渐渐开始不太看重我国的传统文化,反去追捧西方国家的文化信仰,甚至- -味的崇拜西方国家的文化:西方的圣诞节、圣节等等节日在现在很多青年人眼中比我国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或是中秋节还要受热爱正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罗伯特;澳克斯顿- ;博尔顿说过:“信仰不只是一 种受头脑支配的思想,它也是一种可以支配头脑的思想。”正是因为我们渐渐失去了我国传统的文化信仰,所以才会有那么多崇洋媚外的人的出现。当然,并环是说西方文化就-定不好,我国的传统文化就一定正确。正如鲁迅先生说:”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其实,很多人都不缺少真正的“信仰”,却很少能够善始善终,终究沦为“世俗”者。而对于那些时常挂于嘴边的所谓“信仰”,或许就是最难诠释也最难坚持的东西吧。对于那些真正将“信仰”二字表现得淋漓尽致的高洁者,也终会比那些披着“信仰”之名牟取一己私利的世俗者更值得赞赏。  

信仰的力量

张余威导师组 孙睿  

阅读了《马克思与信仰》,深深的体会到了信仰带给人的力量和影响,它一直都在我们的生活中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小到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大到一场影响全人类的灾难,都是信仰在支撑着我们勇敢向前走。  

经过了这次新冠病毒疫情,我深深的认识到,人生是短暂的,但是青春更是如此,这次疫情让我想到很多。突如其来的灾难可能会给我们造成毁灭性的打击,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要更加珍惜时间,做好自己的本职任务,我们要在-次次的事情当中学会本领,坚持自己的信仰,不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危机也是契机,希望通过这场疫情,我们能对自己的信仰有更多的思考和成长。  

必须要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信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每一次抗击疫病中都发挥了无比强大的作用。前线冲锋中党员起着不可缺少的领头作用,牺牲的前线人员中,党员占最大多数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如今欣欣向荣的中国,就没有如今幸福生活的我们,而这一切的根本,正是马克思主义带给我们的信仰的力量和每个人心底的家国情怀。群众才是国家最根本的力量,在每一次与疫情的战斗中,人民群众总是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透过一次次报道,我们看到一张张布满勒痕的脸、一双双被消毒液侵蚀开裂的手、一个个蜷缩在地上暂得休息的身影。非常自豪我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任何灾难面前都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凝聚力。这都要归功于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公安干警、社区工作者、医护人员坚持的下去的动力,党员干部们迅速集结,投入到这次大战中。而一直支撑着不论年龄性别和职务每一个人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就是植根于每个人心底的信仰。这次疫情让我们想到很多。一场这样的灾难也许会给我们造成不能挽回的打击,但是作为一名青年人,同时是一名中医学子,要提高思想认识、坚定必胜的信心,虽然不能身临战场抗病毒,但我们可以发出青年声音,在家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锤炼自身本领,坚定信仰,等待祖国的召唤,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

张余威导师组 赵宁  

我们导师组张老师给我们选的书是陈先达的《马克思与信仰》。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创造人间幸福生活为己任的学说。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名言刻在了马克思的墓碑上,也刻在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灵和品格上。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服务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性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以科学理性为基础,而且在于是否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己任。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也不同于宗教信仰,因为宗教信仰就其性质和使命来说是内向性的,主要是对个人心灵生活的规训和安顿,它专注于心灵的宁静,着重发挥信仰的心理调节功能。历史上也有一些宗教或教派,超出灵性生活的范围,向着社会政治方向演化,欲变成一种干预社会和国家的力量,结果不仅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宗教信仰本身产生危害。这表明,宗教信仰不是指引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也会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与调节功能,但从根本上说它的功能更在于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外向性作用。  

读完这本书感觉自己受益匪浅,进一步加深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千里传书,陪你共同成长。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中,每一本书都寄托着青马的关切、师生的情谊,从基地出发,洒向全国,构筑起青春成长的最美风景,彰显着杏林青马工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