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

办公室信箱

导师引领“水”计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五行计划 > 导师引领“水”计划 > 正文

【青马书香】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读书心得(十二)

时间:2020-08-07    点击:

杏林青马工程开展了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选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哲学导论》四本书籍,导师们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书籍发放到学员手中,流露着导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让青马学子在疫情期间接受思想的洗礼。  

吕淑琴导师为导师组学员选取书目为《马克思与信仰》。  

导师简介

吕淑琴,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学校护理学院副院长,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护理理论研究与实践,承担国家级及厅局级课题7项,参编出版《中华护理大字典》,主编全国中医药高校规划教材《护理学导论》3部、《护理学基础》3部。主编的新世纪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护理学基础》获国家“优秀教材奖”,在国家级核心期刊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现为校关工委成员,护理学院回聘教授,仍坚守在教学一线,承担护理学导论、护理学基础两门课程教学,为培养护理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学员心得感悟  

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吕淑琴导师组商懿  

近日,在吕淑琴导师的推荐下,我读了陈先达先生的著作《马克思与信仰》。从这本书中更加深刻地从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信仰等方面了解了马克思主义。  

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从多个角度为主题展开了论述。向读者解释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讨论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性与学术性。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在社会蓬勃发展的今天,不止要学习好自身专业领域的知识,还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境界,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不动摇。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学说。在实践中一定会创造性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因此,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展现出各自的特色。所以,我们一定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我们应该明确,在当代中国,必须坚持中国马克思主义而不是什么别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再三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旨在既强调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本质。  

一种思想体系能存在多久,首先取决于它在何种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承担的历史使命才刚刚开始,远远没有结束。我们在新时代的发展中,不能一味的依靠过去的经验,应该不断地总结新的经验,探索新问题,不能停止创造性的研究,继续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有它长期存在的理由和根据,马克思主义具有极大的社会需要性、极强的适应性、具有实践性、群众性和创造性。当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要坚定骶去探索、思考,进一步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继续向前推进。这是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责任与使命,我们应该为之奋斗!  

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未来属于马克思主义!  

我和我导师共读一本书  

吕淑琴导师组万佳欣  

时光如梭,转眼间进入杏林青马工程已经一年有余。在这里结交到了很多老师和同学,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在进步,在青马的日子里我们每周都有读书交流会,青马老师们会定期为我们这些学员发放图书,我们与书中的颜如玉书中的黄金屋碰撞交流,在这里我们认识不一样的世界,了解到了名人们的时间观。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态度,以书会友,品味书香。我平时自己也很喜欢看书,但一般都是利用课余时间根本没有机会去深究都是草草了结,但是在青马里我们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和老师同学们共同探讨,一起分享阅读简直是太完美了,在这里同一本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和观点,大家互相探讨,互相分享,我们可以从多个观点去了解和见识书中的奥秘。尤其是当老师和我们分享她的见解的时候我们更能能体会到不同的观点与人生哲理,当老师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分享的时候更多的是对人生的感悟站在时代的角度,文化发展,社会进步的角度让我们从宏观上去了解书中的奥秘,有没有一种教育教师教的愉快,学生学得开心,课堂其乐融融,大家每个人都能心想事成,有没有一种精神把工作当成一种享受,视为一种创造,视为自己的事业去经营。我很期待也很憧憬,在和导师共读一本书时必须以一种自由精神的角度来看待,去贯穿始终,把它看作是一种自由精神来看待教育,把这种教育看作是一种处处会满足国家需要的教育,把它看作是一种运用原理和提供服务的真正的知识启蒙。  

怀特海说,从本质上来说,“自由教育是一种培养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的教育”。即“通过教授思想深刻的名著,富含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和艺术杰作来进行”。教育应该超越对他人思想的被动接受,必须加强创造力”。  

没有一门学科能说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无缺的境地。艺术和科学给辛苦劳作带来愉悦,艺术家和科学家也享受着这种快乐。  

没有自由的技术教育不可能完美,没有技术的自由教育不可能令人满意。”即所有的教育都是既是传授技术也是传授智慧的,或者更通俗一点,教育应该培养学生既能充分了解,又是善于行动的。  

教育的每一种形式都应该向学生传授技术、科学、各种一般的知识概念和审美鉴赏力,学生所受到的任意一种训练,都必须与其他两方面的训练相得益彰。  

如文学课教学方法——研习语言。即学习我们向他人表达我们心里状态的方法。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吕淑琴导师组吴畏  

哲学是统帅,而不是士兵;是乐队指挥,而不是乐器的演奏;其实我们既要学习专业,有一技之长,又要学习哲学,有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如果没有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在工作或日常生活中碰到种种问题,就会由于缺失一根哲学串线,不懂得它们之间的联系,永远停留在就事论事的水平,而不可能高屋建瓴。所以尤其要注重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我们确立理想和信念的基础,是我们用来处理复杂问题,认识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动摇,信仰不牢,所以哲学研究既要关注形而上的问题,关注纯哲学的问题,又要关注活实践中的哲学问题,否则哲学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讲话中指出,如何学习、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求:“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力量所在、魅力所在。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具有持久强大的生命力,根本在于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学懂弄通做实,以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持续释放出耀眼的真理光芒,使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更大生机和活力。马克思主义的理想和信仰同样是与生活不可脱离,成为我们生活的准则和行为指南。这种信仰才是牢靠的,才是真诚的,才能内化为不可动摇的信念。  

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信仰是否坚定,取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态度,越是深入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个人信仰越坚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而信仰坚定性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科学化的内涵,科学理论动摇,信仰就会随之崩塌。所以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不动摇,坚定信念做一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发扬者。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吕淑琴导师组杨荟蓉  

本学期的导师引领计划,我们与吕淑琴导师共同阅读了《马克思与信仰》。在读书的过程中,与老师分享读书心得与体会,进行思想交流,老师结合书中的内容为我们进行思想引领与导航,实现了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也同样实现了青马导师引领计划的价值与意义。  

步入大学后,不断的接受关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从无知到懵懂,渐渐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在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余,加深了对信仰的理解。信仰是以谦恭心去面对世间万事万物,以自信心去面对万事万物,能承担起责任,是心灵的寄托。而马克思主义信仰,把人类历史上自然形态的共产主义信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之成为科学的共产主义信仰,这一信仰具有多方面优势,并在当代社会特别是中国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产生与马克思这个伟大的思想家一生的经历密不可分,他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是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历史原点。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历史性,让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与信仰的强大生命力,并且指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世界观,是一股顽强的信仰力量。同时,马克思主义信仰是精神信仰,能给予人们强大的心理力量,它将社会与人类的心灵世界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哲学与真理化为“烟火气”,让哲学走入生活,让真理走入生活,成为人们意识的支撑。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是科学性信仰,具有强大的真理性,总结了由理论到实践的最新成就,积累长期的探索结果,能够揭示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为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创造美好生活提供了强大的思想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信仰又是人民性信仰,具有强大的人道主义,人民至上,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人民成为最核心的概念。马克思主义代表着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为普遍群众所认同,让人民成就民族。马克思主义信仰还是实践性的信仰,有强大的实践作用,不断的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方向,在实践中吸取经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华民族就是在实践中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具有明确的实践优势。  

马克思主义信仰对于当代的青年来说,具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意义。在大学教育中重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教育理念和地位,将信仰与教育结合,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兼并,让青年建立正确且强大的思想信仰,用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信仰指导今后的学习生活,赋予其更大的价值与意义。  

读《马克思与信仰》有感  

吕淑琴导师组张德智  

信仰是什么?概括来说信仰就是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敬仰。信仰可以是虚无缥缈的,也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时代也有着不同的信,它们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在古代,古人对大自然知之甚少,他们以虚无缥缈的神仙为自己的信仰;在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有志之士和先进分子以共产党为自己的信仰;在新时代,青年人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信仰。  

马克思是谁?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炼着耀眼的真理光芒!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正确的,是真理,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的信仰。  

任何信仰都是信仰者的信仰,而不能成为不信仰者的信仰。我们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作为共产主义的接班人,要做到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还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更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我们对于我们的信仰,我们要相信它、敬仰它、感谢它、赞美它、爱慕它、走近它、实践它。有了信仰,当别人迷茫时你清醒,当别人疑惑时你坚信,当别人痛苦时你幸福。信仰对我们的行为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决定着我们的道德行为、价值追求和审美情趣。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它的科学性和真理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检验,它的人民性和实践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贯彻,它的开放性和时代性在中国得到了充分彰显!”  

作为青马人,我们要相信:马克思主义就是真理,真理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未来必然属于马克思主义!  

千里传书,陪你共同成长。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中,每一本书都寄托着青马的关切、师生的情谊,从基地出发,洒向全国,构筑起青春成长的最美风景,彰显着杏林青马工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