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

办公室信箱

导师引领“水”计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五行计划 > 导师引领“水”计划 > 正文

【青马书香】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读书心得(三十)

时间:2020-08-25    点击:

杏林青马工程开展了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选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哲学导论》四本书籍,导师们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书籍发放到学员手中,流露着导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让青马学子在疫情期间接受思想的洗礼。   

胡树毅导师为导师组学员选取书目为《哲学导论》。   

 

导师简介

 

胡树毅,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副编审,学校图书期刊党总支书记、学术期刊社主任。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承担省教育厅课题1项,主编教材2部,近期发表省级以上论文3篇,其中CSSCI2篇。   

学员心得

《哲学导论》读后感   

胡树毅导师组 王玉珏   

读了《哲学导论》,对哲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有感于现代中国人对哲学的看法,对于现代中国人,哲学从来就是比较的。   

哲学曾是人类必需的东西,不过西方哲学在发展中有了更多理论,抽象色彩。但"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哲学不应只以西方哲学为导向,这是不深刻,不充分,不公平的。广义的哲学,包含东方的,王何民族的哲学,作为多元的终极智慧之学问。东方哲学则与人生、生活息息相关。哲学是人类的本能,人在生命中总有哲学思考,但往往不长久,也不成哲学传统,不为被史留存。但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有传统的。   

中西方哲人都关心终极边缘问题,苦心孤诣,试图以各自合理方式解决,构建自己的“意义机制",使意义机制得以实现:数学、瑜伽、儒家六艺、道家、气功西方哲学家更关注终极问题的内容,东方哲人更关心人生与世界的交织,人生意义本身。印度哲学更加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人生与世界内在的意义。而中国哲人意义的来源就是生命本身,像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的易经智慧,其以八卦为辩论中心,论述生命以及非生命的哲学道理。   

哲学很小,小到一字一句的语法分析;哲学很大,大到宇宙万物的本原归结。在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同哲学家提出的重要命题,及其对人类思维方式的转变的影响有目共睹,并非纯粹由主观裁夺。但你无法否认萨特这句话:论述本身即是权力。当你试图说明哲学的时候,你已经对哲学理论定性,而一旦定性,并失却了哲学本身,故在古代中国,变与不变是辩证关系的,既不能墨守陈规,也不能无规则随意变化,变但不能违反原则,这就是河图洛书告诉我们的哲学道理,一直影响着中国人对哲学的研究。   

诚然,哲学本就是因为惊奇而产生的不间断追问。追问的土壤多了、肥了,也就慢慢长出了哲学丰硕的蘑菇。作为一门学科的哲学,它与其他一般学科不同,它没有金科玉律,先验的判断,也没有特别明确的、一成不变的知识,它主要是对知识的再追问,经过反复思考后慎重提出怀疑,是对思考的思考。作为一门学问的哲学,我认为,哲学代表一种人生智慧,即不接受一成不变的知识,有胆识地进行合理怀疑,小心求证,是对个人理性和情感的自信,是一个人生存于世所必需。   

《哲学导论》心得体会   

胡树毅导师组 潘士莉   

导师给我们推荐了孙正聿教授的《哲学导论》。作者在第一章主要讲了哲学是什么。书中说:哲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和智慧,即爱智。我理解也就是说学习哲学能够使人变得智慧。它是对普遍而基本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思想等有关。然而,这都并不足以表明哲学的实质,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是人们世界观的理论表现形态。因此,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所谓的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生活在其中的整个世界以及和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哲学则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系统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它是世界观、认识论、历史观、价值观的统一。而书中又将哲学的研究领域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哲学历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变革,标志着人类哲学思维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而中国哲学一直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术”。外国哲学书中主要意指西方哲学,古希腊哲学是西方哲学的源泉。而中国哲学则起源于夏商周时期。逻辑学是暂时撇开思维的内容而专门研究思维的形式结构。主要分为古代逻辑、近代逻辑和现代逻辑。伦理学常被解释为关于道德起源以及发展。但伦理和道德却是不一样的,伦理表明的是社会规范的性质,而道德表明的却是生活本意的性质。美学即为对美本质的探究。在本体论中,宗教哲学把神的存在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认识论中,宗教哲学把神灵世界和超自然现象作为神存在的依据。   

哲学使我们能够重新考察我们观看世界的方式,我们所设定之物,我们所推断之物以及我们所确知之物,由此正确地看待我们的生活和信念。它也使我们欣赏其他关于世界的观点。它激励我们去看清楚我们所持观点的后果,有时,它们是一些令人绝望的矛盾。它使我们去看清楚我们最珍爱的信念的辨明,去区分我们继续有把握确信的信念,和我们应表示怀疑或加以拒斥的信念。它让我们可以去取舍所衡量的选项。哲学给了我们理智力量去维护我们的所作所为,以及我们在什么方面相信他人和自己。它迫使我们去搞清楚我们的行为和信念的根据和限度。因此,它给了我们去理解、容忍甚至去同情或采纳非常不同于我们自己的观点的那些观点的理智力量。   

哲学是时代的精华,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智慧,代表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所站立的高度。作为我们年轻的一代,应该充分利用好时间来学习哲学,运用哲学。哲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获得一种由“眼前”而注重于“长远”、由“现实”而注重于“理想”的人生观念。   

《哲学导论》读后感   

胡树毅导师组 王舒   

很有幸,在老师的推荐下,对《哲学导论》进行了阅读。这本书让我开始学会用哲学进行思考,用哲学的方式生活。   

厘清哲学与常识的关系,是真切地进入哲学思考的重要的理论前提。常识是人类把握世界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方式,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常识来源于经验,符合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一言以蔽之,对经验的依附性就是常识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大多数用到的都是我们的常识。正因如此,人们往往习惯性的以常识的方式去理解“哲学”,即不是把人们的思维从常识上升到哲学,而是把哲学变成依附于经验的常识。其次,常识和哲学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常识来源于经验,适用于经验,但不可能超越经验。而哲学虽然来源于人类实践活动中所累积的经验,但他的本质特性却在于“超验”——超越经验。其实,哲学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在超验的基础上去反思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哲学的一个重要作用在于对美的追问。“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则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了无数这样的眼睛。在中国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的哲学大师,总是致力于对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追求。柏拉图曾提出“美”是对“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提出“美”是“善”的象征,黑格尔提出“美”是具体化的“理念”。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与创造,构成了以“美"为聚焦点的哲学问题,也构成了哲学家对艺术所创造的审美世界的追问。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并体验生命的形式,因为艺术美的根基就在于艺术本身的生命形式”。艺术,只有显示生命的欢乐与悲哀,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才有艺术之美;欣赏艺术作品,只有体验到生命的广大与深邃,才能进入艺术的世界,才能以艺术滋润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创造美的生活:哲学,只有把艺术当做“生命的形式”,揭示艺术创造所蕴含的人性的奥义,进而领会艺术所体现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才能真正地把艺术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   

通过阅读《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从中我也吸取了许多生活的智慧和精华,这些智慧和精华也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读《哲学导论》之感   

胡树毅导师组 张诗烨   

近日,我拜读了孙正聿教授所写的《哲学导论》这本书,本书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业性书籍,通过阐述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等,使人们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形成了哲学的批判性精神,创新性意识和辩证的智慧。孙教授以质朴的语言,向我们娓娓道来了“什么是哲学”,让我们对哲学有了更深的理解。本书通过十四个章节的内容,让我对哲学有了更系统的认识。其中,令我影响最深刻的是人类性哲学问题中的“主体与客体”和“小我与大我”这两节内容。   

首先,来谈一谈“主体与客体”这一节内容。该节内容主要论述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作者分别从我与主一客体关系、中介与主一客体关系、主体间关系与主一客体关系和主体及其自我意识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书中的这样一句话触动了我: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啊,人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人的所作所为牵动着每一个细微的社会关系,在对自我与自然,自我与社会的不断探索和不断反思中,形成了关于自然,社会,历史和人生的自我认识。例如说书中提到的主体对生活“意义”的反思,正是因为我们平时对自己的所作所为的反省和辩证,才能使我们深切的反思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其次,对于“小我与大我”这一节内容,令我影响最深的是社会关系中的“小我”与“大我”,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人的意义也依附于社会的存在而彰显,同时社会的价值导向对个人的价值导向起决定性作用。正如海明威所说:“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我们都是社会的一部分,我们是大我的存在,需要考虑并践行大我的价值。例如在三十年里见证了雪域邮路上的其美多吉作为普通邮差的忠诚与奉献;一座海上孤岛王继才夫妇32年的坚守和热爱;一架飞行中突遇前挡风玻璃爆裂的客机上的119名乘客,歌颂着沉着冷静的英雄机长刘传健带给他们第二次生的机会……一个个平凡岗位上的小人物,都从小我走向了大我,都践行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可以学到许多知识,也让我了解到哲学的思考就是要让人能够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度中连贯起来,让自己的生命不再只是活在当下那片片断断,刹那生灭的过程中,而是着眼于更遥远的未来。   

读《哲学导论》有感   

胡树毅导师组 杨晨   

这个假期,在胡树毅导师的推荐下,我们共同阅读了《哲学导论》这本书。不得不说,拿到这本书后,我的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而这, 也正是这本书告诉我的第一个问题。   

“哲学”这个词源于古希腊文的“philosophia”,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 即爱智。在汉语中,“哲”是聪明、智慧的意思,以“哲学”翻译和表达“philosophia”,往往使人把“哲学”视为“聪明之学”和“智慧之学”,亦即把“哲学”当做智慧的总汇或关于智慧的学问。然而,哲学是智慧,但智慧并不就是哲学,仅仅把哲学视为智慧的代名词,显而易见是不恰当的。我们应当按照哲学的“爱智”的原义去思考哲学。   

读过这本书后,我心中印象最为深刻的章节就是批判性的哲学本质,其中讲述的一个内容是“善”的哲学追问。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以“对话”的“辩证法”开启了对“善”的哲学追问。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是引导人们明确地意识到并且承认自己的各种看法中的“矛盾”。在这种“对话”中,苏格拉底引导人们离开各种特殊的事例而去思索“普遍的原则”,明确人们所确信的真、善、美的普遍原则到底是什么。这样,苏格拉底就把人们据以形成其基本信念的“根据”或“前提”暴露出来,使之成为审视和批判的对象。然后,苏格拉底再从人们所确信的这些普遍原则中引申出与之恰相反对或恰相矛盾的命题。   

在哲学中,“善”是批判、反思的对象,而不是某种现成的、教条的结论。在我们的生活中,社会根据每个人的行为,划分善恶的界限。在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里,我们一直追求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人为划分出来的所谓“善”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思考,而不是盲目的接受,或者不加批判的效仿。   

我想哲学很有魅力的点就在于,哲学的逻辑力量,有一种撞击人的理论思维的能力。正如书中所说,宇宙之谜,历史之谜,人生之谜,对于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和求知渴望的人类来说,是一一种巨大的、不可遏止的精神上的诱惑和智力上的挑战。面对这种种的诱惑和挑战,人类以思维的逻辑去揭开笼罩着自然、历史和人生的层层面纱,并以思维的逻辑去展现自然、历史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哲学的逻辑,是智力探险的逻辑,思维撞击的逻辑,理性创造的逻辑,它对人类智力具有巨大的吸引力。   

千里传书,陪你共同成长。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中,每一本书都寄托着青马的关切、师生的情谊,从基地出发,洒向全国,构筑起青春成长的最美风景,彰显着杏林青马工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