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

办公室信箱

导师引领“水”计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五行计划 > 导师引领“水”计划 > 正文

【青马书香】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读书心得(十八)

时间:2020-08-13    点击:

杏林青马工程开展了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选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哲学导论》四本书籍,导师们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书籍发放到学员手中,流露着导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让青马学子在疫情期间接受思想的洗礼。  

姜琦导师为导师组学员选取书目为《马克思与信仰》。  

 

 


 

 

姜琦,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学校纪委副书记兼纪委办公室主任、监察处处长。在省级期刊上发表党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5篇,参与完成5项省级党建研究及专业研究课题,参编著作1部、教材1部。

学员学马克思主义,坚定理想信念

姜琦导师组 陶大梅  

《马克思与信仰》一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在认真读完《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后,我从不同的角度又一次重新认识了马克思主义,更深刻地认识了马克思与信仰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学说,是一个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维方法;是一种哲学,而且这种哲学在历史的发展过程当中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完善,同时也在不断地进步。我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也会不断地进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仅是学术思想,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指向。很多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都比较上心,因为它是谋生的手段和就业的职能,但很多人忽视学习哲学,他们认为哲学是无用之学,这种题看法当然是片面的。其实,我们既要学习专业,有一技之长;又要学习哲学,又一个善于思考全局的头脑。没有实际专业技能知识,就没有谋生就业的本领;可不学习哲学,我们就没有生命的精神支柱,没有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分析、判断能力。无论从事何种职业的人都应该学点哲学,尤其要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是我们确立理想和信仰的基础,是我们用以处理复杂问题、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理论动摇了,信仰自然也就不牢固了。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来说,马克思主义既是科学学说,又可以成为一种信仰。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很难,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难。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科学和信仰是统一的,其信仰是否坚定取决于他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态度。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信仰坚定性的理论基础,科学理论动摇,信仰就会随之倒塌。  

要想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必须要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必须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每一个人特别是新时代的新青年必须要在实际的工作和学习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应用。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的坚持和发展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让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不断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断走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姜琦导师组 秦亮  

疫情如川一泄如洪,2020年的冬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原本热热闹闹的春节,原定的开学时间也被延迟,但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的我们并没有放松思想上的学习,姜琦老师经过精挑细选为我们小组挑选了《马克思与信仰》一书,并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到了我们手中,我们非常感动,也更加用心的读这本书来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本身对的信仰。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科学最严密最有生命力的一整套世界观方法论,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和真理性而言,还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没有一种学说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历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  

在我看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原因从各方面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思想的最高峰,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法宝,马克思主义是世界走向光明未来的灯塔。  

通过读《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我明白了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时候都至关重要。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课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但永远不变的是我们的坚定信仰,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之源,更是照亮我们的奋斗之路、坚定我们的前进信心的灯塔。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克己奉公,是我们坚守的信条。只有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马克思与信仰》读后感  

姜琦导师组 钟修俊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使我们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定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围绕作者在“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信仰”等主题展开论述,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全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作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马克思主义是以改造世界、创造人间幸福生活为己任的学说。马克思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名言刻在了马克思的墓碑上,也刻在了马克思主义者的心灵和品格上。因此,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我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形成的,服务于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性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的区别,不仅在于是否以科学理性为基础,而且在于是否以改造客观世界为己任。在这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本质上也不同于宗教信仰,因为宗教信仰就其性质和使命来说是内向性的,主要是对个人心灵生活的规训和安顿,它专注于心灵的宁静,着重发挥信仰的心理调节功能。历史上也有一些宗教或教派,超出灵性生活的范围,向着社会政治方向演化,欲变成一种干预社会和国家的力量,结果不仅不能发挥积极作用,反而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对宗教信仰本身产生危害。这表明,宗教信仰不是指引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信仰。而马克思主义信仰虽然也会具有一定的心理和精神上的安慰与调节功能,但从根本上说它的功能更在于指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外向性作用。  

马克思主义自从产生以来,特别是被人们所接受并成为人们的信仰力量以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极大地促进了社会进步和发展。不论是旨在推翻资本主义统治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旨在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都有科学的指导作用,都能够发挥精神引领和精神动力的作用。中国共产党人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又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积极吸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并带领人民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所有这些,都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和突出的实践价值,表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实践优势。  

当前,我们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在不断前进,这就要求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实际,正确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从而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事业不断发展,开创新局面。  

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姜琦导师组 屠玉凤  

从马克思诞生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已有200年了。熬过任人宰割的苦难岁月,我们迎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辉煌历程。新时代的我们就要接过先辈们的火炬,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  

在拜读了陈先达老先生的《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与信仰问题有了更透彻的理解,总结以下三点:  

一、日常生活  

生活与哲学是息息相关的,所谓生活中的哲学,并非是生活本身,而是生活中包含的哲学问题。在衣、食、住、行方面都能够很明显的体会到,比如在饮食方面,饮食是为了生存,可是各个国家和民族的饮食习惯不一样,甚至饮食的方式和礼仪也不一样,这其中就包含着哲学。  

或许有人说,我们都是普通人,就是简单过日子,哲学与我无关。这种思想本身就是不对的,因为只要进入生活的目的,进入关于生活中的幸福和痛苦,进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生老病死,便进入了哲学领域,只是人们不自觉罢了。这时,哲学的重要性就凸显了出来。自觉的人,活得明白;不自觉的人,一世糊涂。  

二、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新时代的大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自性的大问题。”这既是对全体中国人树立文化自强自信心的鼓舞,又是对当代一切否定中华民族文化的完美一击。中国现在已不同以往,我们已经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带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带着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的中国方案、建议和话语,自信地走向世界政治舞台的中心。  

谁的自信: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自信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代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不可能有文化自信。与此同时,文化自信不能离开国家。正确的文化观是不能离开正确的国家观的。民族是文化的主体,而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两者互根互用,相辅相成。  

信什么:中国文化特有的精神标识  

坚定文化自信,不能只看到物,看到文化的载体,还要理解中华文化的深层内涵。因为文化自信,是从中国历史和无数经典中包含的丰富哲学智慧和政治智慧、丰富历史经验和治国理政理念中得来的,从如此多的巧夺天工的文物中,可以发现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和生命力。  

三、信仰  

“姓马”容易,“信马”不易。前是专业,后是信仰。我们则正应该做一个信仰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  

“姓马”是光荣的,历史上没有一种学说有马克思主义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凝聚力;但做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很难,做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更难。这时的我们,不仅要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养,吸取人类积累的广博的知识,更要有关心社会现实问题和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激情和热情。  

我将始终坚信真理的力量,信仰的力量。  

读马克思与信仰有感  

姜琦导师组 刘志成  

在上学期,我的青马导师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就是《马克思与信仰》,这书是陈先达先生写的,是一本很好的书让我们了解马克思与信仰。这本书分为日常生活、文化自信、理论和理论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和信仰四个板块,重在解决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问题。此书重申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要自信、自强、自尊,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修养和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增强自尊的资本和自信的底气;同时要关注社会现实,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进程。本书体现了陈先达先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强烈的担当意识、宏阔的思想境界、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探索精神;行文流畅、深入浅出,既具有理论厚度又具有可读性。  

我们都知道马克思是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而我们国家也一直坚持走马克思主义道路,并结合中国的实情,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是非常成功的,我们得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结论。这也是让我国变得日益强大的一种武器。  

这本书里面有这么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龙种’绝不是‘跳蚤’”,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是高尚的,我国实施行马克思主义的国家,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工作者在增强政治意识形态的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研究和教学的学术含金量。而之所以会有“龙种”与“跳蚤”一说,就是因为那些歪曲马克思主义者,他们表面推崇马克思,实际上是使马克思后继无人,这些就是“跳蚤”。  

在我们国家,就完全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强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中国的两大飞跃就是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大理论,这是我们现在依旧能蓬勃发展的支柱,在我们国家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具有时代特点、民族特点和地区特点的。在当代的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要做坚实的马克思主义者。  

 

千里传书,陪你共同成长。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中,每一本书都寄托着青马的关切、师生的情谊,从基地出发,洒向全国,构筑起青春成长的最美风景,彰显着杏林青马工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