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青马工程开展了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选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哲学导论》四本书籍,导师们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书籍发放到学员手中,流露着导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让青马学子在疫情期间接受思想的洗礼。
赵树明导师为导师组学员选取书目为《马克思与世界》。
导师简介
赵树明,中共党员,医学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学校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武装部部长,长期从事党务工作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持、参加各级教学、科学研究课题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编著作6部,获吉林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1项。
学员心得
读《马克思与世界》有感
赵树明导师组 张选藩
哲学的意义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思想不同,流派不同,答案也斑驳迥异。但所有的哲学家们都会在哲学的终极意义上达成一致:哲学是为了追求人类的至善和幸福,关乎人类的生存。而我们导师推荐了一本名叫《马克思与世界》的书,通过阅读我对于哲学的意义有了深刻的认识。书中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条件的差异性。
马克思是谁?他出身于律师家庭,他的姨夫是飞利浦公司创始人,他的妻兄是普鲁士政府的大臣,他才华横溢,曾经是叛逆青年,更是超级学霸,却没有借东风之力升官发财,倒是一辈子四处流亡,经济上穷苦潦倒。但其精神世界丰富高贵,是全世界赫赫有名的“千年第一思想家”,更是为世界指明发展方向的革命导师。他的思想是什么?他17岁写下“为人类幸福而工作”,他24岁成为《莱茵报》主编,这段经历让他的思想发生巨大的改变,扬弃了黑格尔哲学,进入了唯物辩证法的世界,从此一发而不可收,一生成就无数。其学说的范围包括政治、哲学、经济、社会甚至自然科学等广泛的领域。马克思对哲学的贡献是将实践概念引入哲学,使哲学同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联系起来,将这个哲学运用于社会历史领域导致唯物史观的产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马克思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从而发现剩余价值,指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改变了整个世界。
真正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它会帮你分析社会,认清现实。当满大街小白领节衣缩食,为买一个拼出来是“驴”的LV包时,马克思告诉你,这就是“异化”,事物变成了外在的异己力量。人类创造了包,本为装东西,最终却沦为包的奴隶;一名美国名校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去华尔街工作,却发现加班到11点是常态,5点下班是变态时,马克思告诉你,你创造的叫作剩余价值,它是你劳动创造出来却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无论你加班费多高,年薪几十万dollar,银行账户1后面n个零,你也永远是无产阶级。每个人从马克思那里解读出不同的东西,有人看到革命,有人看到阶级分析,有人看到唯物史观。于我,他告诉我什么是“人”,不是众哲学家笔下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都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而共产主义就是消灭人的异化,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且可以用一个哲学思维看待世界,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个人乃至世界的影响。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
赵树明导师组 郑雅杰
疫情期间,收到了老师们寄来的书籍《马克思与世界》,该书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世界、于中国之生命力,即不同于思想史上其他重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及其思想不是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强调改变世界,为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恰恰成为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关键。
书中阐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令人印象深刻。“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我国教育方针的理论基石。进入新世纪以后,党和国家重新审视人类自身发展的环境和条件,对“人的全面发展”原理中国化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重要论断,奠定了我国教育方针几十年发展的历史基调。这与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最初所设想的那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会实现的理想目标相比,具有本土化、世俗化和制度化的鲜明特征。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本土化,集中地表现在它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特别是与中国传统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相融合,成为民族教育思想意识的有机组成部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的现实而提出来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精神和物质劳动的社会分工导致大多数社会成员处于“片面发展”状态。作为解放自身的一种战略,无产阶级必须争取受教育的权利,通过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它与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承继关系。但是,与“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相比,教育方针仍具有鲜明的本土化特征:教育方针从人的素质结构来体现“全面发展”,因而“智育”和“体育”非但不是对立的,而且是互相促进的;它把“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当成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因而可以通过教育内容和课程体系来实现;具有相对性和一定的弹性范围,因而可以根据社会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不断调整或扩充内涵。这些都可以在我国丰富的文化传统中找到思想根源。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世俗化。正如时任中央文教小组组长的陆定一所说的那样:“我们现在所能办到的全面发展,就是勤工俭学,学生既能做体力劳动,又能做脑力劳动;既要有文化教育,又要有政治思想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原理的制度化。该原理的中国化是通过制度化得以实现的。提出“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的方针,各级各类学校都明确了诸育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并据此制订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制订考核标准、落实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立了指导诸育工作的党政组织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指导各育工作的重要政策;形成了教育科学的分类标准和基本框架,完善了以“德育论”、“教学沦”、“体育论”、“美育论”等为基础的我国教育学学科体系。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新世纪的理论创新。坚持远大理想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统一。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统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统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国民素质的统一。同时就个人来说,人生本该多姿多彩!
马克思与我们
赵树明导师组 乔佳栋
我们小组的同学在赵树明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了《马克思与世界》一书的阅读。虽然近期阅读的内容不多,但是书中的内容却是十分的精炼并让我了解了很多马克思相关的内容。
本书着重梳理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并阐释了马克思经典著作中哲学、政治经济学中的相关概念,向我们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特殊性与其先进性。虽然作者在书中引用了大量原文,但是其语言也很注重平实,不会显得晦涩难懂。
在本书的开头,作者先向我们陈述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以及马克思思想的历程。产业革命、资本主义以及资产阶级的发展为世界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但同时也加剧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资本家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大大加强。最终,西欧国家的工人运动持续爆发,揭开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序幕。
资本主义时代的急剧变化也产生了时代的课题。黑格尔、费尔巴哈等欧洲的杰出的思想家、理论家们都尝试阐述这些问题,但是他们都没有获得成功。资产阶级的学者一筹莫展之时,空想社会主义者站了出来,并发现了问题的根本,但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最终也走向了失败。马克思主义则批判吸收了前人的思想,并结合了现实与实践。同时在马克思与恩格斯的研究努力下,马克思主义得以创立。
书中通过易懂的语言和事例,向我们显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创立以及发展历程,向我们展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核。我觉得不论是思考还是解决问题,都要立足于实际与实践。同时,我们还要批判吸收前人的经验教训,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马克思主义对我们新中国的成立以及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我们的先辈正是凭借着马克思主义的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以及亲身实践才做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的量变与质变。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更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一步发展,是我们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马克思主义要做的不只是解释世界,更是改变世界,为世界各国提供科学的指导思想,帮助各国找到自己的发展改变之路。同样,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做的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改变我们的民族与国家,发展我们的民族与国家,顺应和平与发展的主题,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
读《马克思与世界》有感
赵树明导师组 鲁艳梅
和大家分享一本我最近正在读的书吧,也是我们导师推荐的一本书,叫《马克思与世界》。本书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和历史条件的差异性。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的:“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科学思想的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点亮的唯物史观的思想火炬,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时代呼唤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适应时代呼唤应运而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历史上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而马克思主义者则批判了吸收了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的哲学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
马克思生活时代的物质和经济的事实,是马克思创立科学的世界观的根源或基础。马克思曾说道:“如果我们的任务不是构想未来并使它适合于任何时候,我们便会更明确的知道,我们现在应该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所谓无情,就是说,这种批判既不怕自己所做的结论,也不怕同现有各种势力发生冲突。”任何事物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我们要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对现有问题进行批判,解决,再批判,再解决,才能促进事物发展,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就拿我们学习知识来说,老师每天留作业,然后再进行批改作业,然后我们再进行修改,再交给老师批改,我们再修改,最后才能提升自己的水平。
我们都知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顾海良教授提出,实践证明思维的真理性,高度的重视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成为马克思哲学新世界观区别与以往旧哲学世界观的根本特征。在马克思看来,实践是人的能动的,也是感性活动。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铿锵有力地提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马克思一生都在践行这一哲学格言,我想这也是我们做事的基本准则,要从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求发展。
读了这本书后,我更加明确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应用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并且可以用一个哲学思维看待世界,思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个人乃至世界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很深奥,值得我们深入钻研并思考。
《马克思与世界》感悟
赵树明导师组 张雯赫
在导师的推荐下 我最近阅读了《马克思与世界》,有所感悟。
作为20世纪社会发展重大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历史前提.面对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全球化的理论预设--"世界历史"思想.他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各民族融入世界历史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并从交往角度研究世界历史问题,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各国发展道路,制定新的社会发展蓝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我想,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
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
千里传书,陪你共同成长。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中,每一本书都寄托着青马的关切、师生的情谊,从基地出发,洒向全国,构筑起青春成长的最美风景,彰显着杏林青马工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