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马工程

办公室信箱

导师引领“水”计划 当前位置: 部门首页 > 五行计划 > 导师引领“水”计划 > 正文

【青马书香】我和导师共读一本书,读书心得(三十二)

时间:2020-08-27    点击:

杏林青马工程开展了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选出了《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与信仰》、《马克思与世界》、《哲学导论》四本书籍,导师们通过快递的方式将书籍发放到学员手中,流露着导师对学生的深情关怀,让青马学子在疫情期间接受思想的洗礼。  

王娜导师为导师组学员选取书目为《马克思与世界》。  

导师简介  

 

王娜,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校党委宣传部、教师工作部副部长。近年来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2项,主持省级课题6项,参与教育部、省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论文12篇,其中CSSCI论文5篇,出版著作1部。  

学员心得  

《马克思与世界》观后感  

王娜导师组 任杰  

在西方哲学史上,马克思有一句话受到大家的注意。他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他所说的解释世界,我们已经听了太多太多了,但是怎么改变世界呢?具体怎么理解呢,如何实践呢?付诸行动之前一定要先在观念上有明确的立场。  

马克思用唯物论来解释人类整个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分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张唯物论。  

马克思是犹太人,但他的父亲改宗,就是更改他的信仰为基督教的路德教派,于是马克思六岁的时候也变成基督徒了。马克思念大学的时候,正是黑格尔的哲学成为德国官方哲学的阶段,绝对唯心论成为主流思想。马克思年轻的时候,参加了由青年黑格尔学者们组成的博士俱乐部。在这中间,他受到大家的注意,因为他有很多创新的思想,其中包括了他对唯物论的一些新的观点。  

第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质疑费尔巴哈的观点,他公开说:“从前的一切的唯物论,包括费尔巴哈在内,他们主要有一个缺点,就是对于事物、现实与感性,只从客观角度或直觉的形式去了解,而没有把它们当作是人的感性活动或当作人的实践去了解。”他的意思是,真正的唯物论应该把自然界以及人类在自然界的各种活动配合起来看。马克思认为,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通过人的实践才有可能的。  

同时,他也强调,自然界也正是由于过去人类的实践,才使得它有人的味道,也就是成为人化的自然界。马克思又进一步强调,人是在一定的、具体的社会关系中,有意识地进行这样的活动。简单来说就是,你有什么想法决定于你生活在什么样的时代、你在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所以马克思在强调唯物论的时候,到最后焦点就转向人的具体的社会生活。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们的意识,这是他主要的观念。  

第三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  

马克思认为历史的发展根源在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农耕、渔猎或封建等社会阶段中,生产力是人所拥有的一切条件,可以在生产活动中使用来作为工具的。而生产关系所指的是什么?是指在劳动过程中所包含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两者之间有矛盾存在。因为两者的矛盾存在,其对应的上层建筑也会有矛盾。同时,这也适用于我们人类面对各种关系时,遇到的困难。  

《马克思与世界》读后感  

王娜导师组 唐丹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以唯物主义为角度所编写而成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点亮的唯物史观的火炬,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与世界》这本书有力的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中国、于世界的强大生命力。它不同于世界思想史上其他重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及其思想不仅仅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强调改变世界,为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其中,马克思对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恰恰为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提供了研究思路。《马克思与世界》这本书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变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的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会推动世界各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如今世界格局正处在加快演变的历史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研究,分析把握其出现的各种变化及其本质,深化对资本主义和国际政治经济关系深刻复杂变化的规律性认识。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立足中国、放眼世界,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锲而不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使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读《马克思与世界》有感  

王娜导师组 何平  

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是我们的立党之本,立国之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掌握的,必须真学真懂、掌握精髓,而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通过阅读《马克思与世界》使我不断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不仅要用来提升个人的思想境界,还要用来解决实际问题,指导我们的工作。因此,我在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一直告诉自己要把学习与思考统一起来,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思维水平和思想境界,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在英国伦敦郊外的海格特公墓,安葬着一代伟人卡尔·马克思。墓地上,马克思的青铜头像端放在花岗岩墓碑上方,墓碑正面刻着青年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一“墓志铭”诠释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也宣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近百年来,马克思主义无论是在中国的传播中,还是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解释”中国的理论指导意义,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改变”中国的实践指导意义。  

《马克思与世界》作为通俗理论读物,力图通过对马克思的革命生涯、思想理论和伟大人格,向广大读者再现“真实的马克思、睿智的马克思、崇高的马克思”,深化对马克思主义“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内涵的理解,提升掌握和运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自觉和自信,增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和信念。  

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马克思点亮的唯物史观的思想火炬,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与世界》这本书有力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于世界、于中国之生命力,即不同于思想史上其他重要的哲学体系,马克思及其思想不是止步于解释世界,而是强调改变世界,为世界不同国家的发展指明路径和方法;而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理解,恰恰成为中国探索社会发展道路问题的关键。  

《马克思与世界》注重梳理马克思思想的演进过程,通过对马克思经典著作中的哲学、政治经济学概念的思辨阐释,重新发现19世纪70年代后马克思思想发生的重大变化:在肯定世界历史统一性的同时,马克思科学地预见到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历史条件的差异性,会推动世界各国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  

读《马克思与世界》有感  

王娜导师组 周桐宇  

在人类为“改造世界”而作出的无数探索与思考中,马克思主义无疑是最为宝贵的思想财富,因为马克思主义为人类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引。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改变世界的需要之中,又在改变世界的实践之中不断获得新的发展。  

在伦敦海特公墓的马克思墓碑上镌刻着马克思的一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我觉得每一个哲学家他能够提出的观点和理论,其实都是想去改变世界的,都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反过来说马克思,那并没有拿枪拿炮去巴黎公社运动,他终生都致力于研究,他改变的应该是哲学的世界观。根据原来的世界观,哲学是关于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而马克思的观点是在实践中去理解人和世界的关系,因此马克思全部解释世界的理论都是改变世界的理论,占据着科学制高点、真理制高点、人类思维制高点、和未来的制高点,用马克思理论去认识世界才能看的更高更远。  

正如今年的新冠疫情,世界失控,唯有中国在疫情大考面前答卷堪称优秀!已早日恢复了正常秩序复工复产!我们比较西方防疫的节奏、策略、执行力和效果,会发现:只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中国共产党,不惜一切代价,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无论老少,无论贫富,一视同仁,全社会在防疫认知上达到了高度一致。也对其他国家伸出援手,充分的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马克思主义不仅改变了中国,也在改变着世界。《马克思与世界》这本书让我了解了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后,如何被欧洲各国所接受,如何影响欧洲的历史进程,又是如何传播到中国,在中国生根发芽,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个多世纪以来,马克思的思想驱散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迷雾,至今依旧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马克思的学说也依旧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我们作为一名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更应该将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学习马克思主义原理作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不断淬炼思想,提升涵养。  

 

千里传书,陪你共同成长。青马导师与青马学员“共读一本”计划中,每一本书都寄托着青马的关切、师生的情谊,从基地出发,洒向全国,构筑起青春成长的最美风景,彰显着杏林青马工程立德树人的教育宗旨。